網聯是如何運營的?據本站信用卡小編了解,網聯這個業(yè)務由“網聯清算有限公司運營”,這家公司的注冊資本是20億元,銀聯是一家“公司”,網聯也是。那么網聯是如何運營的呢?請看下面內容解釋:
眾所周知,,包括中國人民銀行清算中心、中國支付清算協(xié)會在內的央行下屬七家單位共同出資7.6億元,占比高達37%,支付寶和財付通分別占股9.61%,京東、網易、盛大等互聯網公司旗下的支付機構均有入股。
央行系是當之無愧的頭號大股東,這也符合央行推出網聯的初衷,就是將整個支付體系納入正規(guī)的監(jiān)管之下。
第三方支付公司參股,讓之網聯這家公司在滿足監(jiān)管任務之余,成為第三方支付行業(yè)的一個利益代言人。
今年3月31日,網聯平臺開始試運行,首批接入的銀行和支付機構包括招商銀行、中國銀行、支付寶、財付通、京東金融下屬的網銀在線等。
中國銀聯、VISA這些機構每秒能處理6萬多筆交易,支付寶在”雙11“期間的峰值是每秒8.6萬筆交易。如今,網聯要統(tǒng)一所有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那么它需要處理的交易容量也是這些機構的總和。
日常時每秒處理12萬筆,峰值期每秒處理18萬筆是網聯的目標。在”春節(jié)紅包“、”雙11“等在線支付的高峰期,對網聯的穩(wěn)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網聯對銀行、支付機構、消費者有哪些影響?
如支付寶、財付通一般的大型支付機構,由于此前的業(yè)務量大,在與銀行談判與合作中,常常占據有利地位。網聯出臺后,支付機構不與銀行直接對接,大型支付機構這一塊的議價優(yōu)勢會有所削弱。
小型支付機構則相應獲得更為平等的競爭機會。因為,他們省去了與各個銀行建立聯系的成本,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在自身的產品體驗與服務上。
中小體量的銀行也免去了對接數百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的麻煩,直接接入網聯平臺清算就可以。
央行提出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需上交統(tǒng)一管理后,原本這筆錢的存儲在銀行的利潤可能有所損失,與第三方機構備付金合作的身份也可能遭到取消。
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交易信息公開后,銀行也能獲得這些數據,對于它們制定進一步的商業(yè)策略,具有極大的參考意義。
按照現在的說法,網聯出臺后不會對普通消費者造成支付上的任何影響。但其實,第三方支付擺脫了銀聯陰影之后,會發(fā)展的越來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