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琉璃有什么樣的特征呢?在琉璃發(fā)展史中,最先掌握琉璃制造技術的應該是古埃及人和西亞人。先秦和漢代是古代琉璃出現(xiàn)成熟制品的年代,生產(chǎn)力的高度發(fā)展,使此時的制造工具大多以鐵質(zhì)為主。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漢代琉璃以及特征。
漢代琉璃介紹
在漢代,工匠們已經(jīng)有意識的使用鈷元素,以形成器件的藍色和深藍色。相對于同時期的其他文明,這種染色劑的使用還是比較早的。在以“舉孝廉”為社會晉升通道的漢代,社會流行厚葬之風,人們相信輪回,因此能夠“金蟬脫殼”的蟬便大受歡迎,琉璃蟬作為能重生的高潔純凈的象征,在漢代十分常見。
漢代琉璃特征
1、制作工序冗長:從構思、設計、雕塑、燒制、細修、打磨至作品完成,需經(jīng)過四十七道精致煩瑣的手工工序才能完成。
2、手工制作:工人必須掌握精湛技術方能操作,每道工藝均有各自不定的變化因素,且在工藝過程中需經(jīng)反復實驗,作品色彩無一雷同,制作難度極高。
3、一模一品:一只模具只能燒制一件作品,無法二次使用,大型復雜作品甚至需要多次開模、燒制才能完成。低成功率,使作品更為可貴可珍。
4、高溫燒制:將精選原料以1400℃以上高溫熔制成各種彩色水晶玻璃,并經(jīng)過多次精選清洗后,按作品用料比例置于模具中,并設定嚴格的升、降溫曲線,爐溫必須控制在1000℃±5℃以內(nèi)。燒制過程長達15天以上,使水晶原料,精確到每個細微處。方可確保作品精細奇巧、立體、真實、流線飄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