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4年10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了一系列流通紀念幣。這些紀念幣制作精湛、圖案美觀、寓意深遠,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紀念價值。然而,隨著流通紀念幣的連年發(fā)行及市價逐步走高,一些不法之徒視國家法律于不顧,鋌而走險,大量制假販假,牟取暴利。這些**有的幾乎可以假亂真。但是,廣大收藏愛好者也不要談假色變,在選購紀念幣時,只要仔細觀察,或者用真幣對照,贗品的"廬山真面目"便會暴露無遺。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所有**不論制假者手段如何高超,都有其共同特點。從整體特征來看,一是贗品做工粗糙,成色不足,顏色不一,黃色幣發(fā)白、發(fā)亮,白色幣顯黃。這是贗品金屬搭配比例不當所造成的;二是正背面圖案略顯模糊,沒有真幣那樣有層次感和立體感,顯得呆板,仔細觀察有"形同而神不似"的感覺。在放大鏡下,圖案有明顯的沙粒狀結構,光澤和亮度均不及真幣,贗品字體略粗,筆劃欠規(guī)范,棱角、國徽、天安門圖案欠分明,五個門洞和10根柱子比較模糊,天安門前的華表沒有立體感,有的只能看到一座、有的甚至全無;三是贗品的重量各枚之間有差別。
因此,掌握普通紀念幣防偽技術基礎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1、暗記和微縮文字技術
(1)暗記和微縮文字技術率先從黃銅合金幣開始運用
由于黃銅合金較鋼芯鍍鎳材料要軟,2001年發(fā)行的辛亥革命紀念幣開始到目前所有的黃銅合金幣(賀歲幣除外)均有暗記和微縮文字技術。2001至2006年期間,這種技術還不成熟,在放大鏡下觀察效果浮淺而模糊;從2006年發(fā)行的奧運(一組)開始至今,技術明顯得到提高,放大鏡下觀察效果深邃、清晰、規(guī)整。
(2)暗記和微縮文字技術在近期的鋼芯鍍鎳幣上也開始運用
2001至2009年所有鋼芯鍍鎳幣均未見暗記和微縮文字技術的運用,但后期隨著這種技術日漸成熟,2010年發(fā)行的世博鋼芯鍍鎳幣首次開始運用這種技術,這預示著將來這種技術必將普及運用。
(3)賀歲幣未采用暗記和微縮文字技術
現(xiàn)在賀歲幣的造假十分猖獗,連二代假賀歲幣也開始在市場發(fā)現(xiàn),其效果幾可亂真!非一般功力不能辨別。賀歲系列幣是在這種防偽技術得以運用期間一直沒采用這種防偽的黃銅合金幣,目前僅靠邊銘技術防偽,實感力不從心!為何當初設計時放棄這種技術,不得而知。
2、隱形雕刻防偽技術
隱形雕刻技術在紙幣上應用較早,二十世紀80年代初國外就使用了此項技術,我國在第四套人民幣10元券上采用了該技術,但是由于效果不明顯,沒有對外宣傳。近些年該項技術被引入金屬硬幣中。隱形雕刻,就是將兩個不同的圖案處理后分別表現(xiàn)在同一部位的兩個側面,通過變換觀察角度,可以看到兩個不同的圖案。2001年發(fā)行的“辛亥革命90周年”首次使用隱性文字技術,當變換角度觀察隱形圖案部位時,可以看到“1911”和“2001”字樣組成的隱形圖紋。隨后發(fā)行的“**和平解放五十周年”“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紀念幣、和字紀念幣、第二輪賀歲生肖紀念幣、航天紀念幣等也采用了此項工藝。
3、邊部防偽技術及其演變
普通紀念幣發(fā)行初期,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錢幣制作工藝還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水平,這一時期生產的紀念幣邊部主要采用的是連續(xù)絲齒工藝,靠前套至第十套紀念幣全部采用了此種工藝。
進入九十年代,我國科學技術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開始采用等距間斷絲齒工藝和邊部滾字工藝。
等距間斷絲齒,是指金屬硬幣的邊部在一定的角度上出現(xiàn)一組絲齒,絲齒由平邊加以間隔。采用等距間斷絲齒制造硬幣是對連續(xù)絲齒形制的發(fā)展。等距間斷絲齒工藝有兩種形制:一種是凸緣絲齒,即每組絲齒的高度高于間隔平邊;另一種是凹緣絲齒,即每組絲齒的高度與間隔平邊相平齊。
目前,世界上采用等距間斷絲齒形制制造流通硬幣的國家并不多。珍稀動物系列紀念幣的邊部采用的就是其中的凸緣絲齒工藝。
邊部滾字,就是在金屬硬幣邊部的圓柱體立面上滾印各種文字和圖文。這種文字和圖案(也稱邊銘和邊飾)可以是陽文(凸出),也可是陰文(凹入)。
金屬硬幣邊部滾印字符,一方面增強了硬幣的鑒賞效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硬幣的技術含量,增加了制造**的技術難度。
1993年發(fā)行的“紀念***誕辰100周年”紀念幣,首次使用了邊部滾字工藝,在該幣的邊部柱面上壓印有陰文“ZHONGGUO ”漢語拼音字樣和“☆”五角星圖案,截止1999年9月,共有十套紀念幣使用了上述邊銘,自2000年6月發(fā)行的“敦煌藏經閣發(fā)現(xiàn)一百年”紀念幣起,為與流通硬幣的邊銘保持一致,普通紀念幣的邊銘也采用漢語拼音字母“RMB”和“◊ ”圖案。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造幣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自主研發(fā)的連續(xù)全斜齒間半齒工藝開始在普通紀念幣上應用。通常,金屬硬幣邊緣的連續(xù)絲齒是與硬幣軸徑方向相垂直的,但連續(xù)斜絲齒卻與硬幣的軸徑有一定的角度。這給硬幣壓印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增大了硬幣的制造難度,提高硬幣的技術含量和防偽水平。“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三組紀念幣都使用了此項工藝,2009年發(fā)行的“和”書法和“環(huán)境保護”紀念幣也采用了此項工藝。連續(xù)全斜齒間半齒工藝是由我國自主研發(fā)一種造幣工藝,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識產權。這一技術的應用表明我國造幣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4、雙色鑲嵌技術
最早采用雙色工藝制造流通硬幣的是意大利造幣廠。1982年,意大利造幣廠推出了用不銹鋼作外環(huán),鋁青銅做內芯的500里拉流通硬幣,在世界造幣行業(yè)引起了很大反響。此后,各國造幣廠紛紛研究雙色金屬流通硬幣的制造技術,并將該技術廣泛應用于紀念幣(章)以及高面值流通硬幣上。
我國也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推出了雙色金屬紀念幣,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成立”、“迎接新世紀”、第二輪普通賀歲紀念幣、航天紀念幣等雙色金屬普通紀念幣。
5、噴砂工藝
為突出硬幣圖案的浮雕效果,錢幣生產者往往會對圖案浮雕部分進行噴砂工藝處理,(幣的底面為拋光鏡面),這種工藝處理方法已經運用了數(shù)十年。
所謂反噴砂工藝是將圖案浮雕部位改用光亮面,而將幣的底面進行噴砂工藝處理。將噴砂工藝與其它造幣工藝相結合,不僅能豐富紀念幣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提高美學效果,增強觀賞情趣,還增加了制模技術的難度,進而提高硬幣的防偽水平。1993年6月發(fā)行的“珍稀動物——熊貓”紀念幣,首次采用了噴砂工藝。